爱读小说
繁体版

第74章 西奥多·梅曼方案

爱读小说域名已更新,请记住:www.52dus.cc

    书友群777314382,欢迎加入讨论剧情,群主时不时会发照片。

    ......

    如果说,把一段激活物质放在两个互相平行的反射镜(其中至少有一个是部分透射的)构成的光学谐振腔中,处于高能级的粒子会产生各种方向的自发发射。

    其中,非轴向传播的光波很快逸出谐振腔外:轴向传播的光波却能在腔内往返传播,当它在激光物质中传播时,光强不断增长。

    如果谐振腔内单程小信号增益G0l大于单程损耗δ(G0l是小信号增益系数),则可产生自激振荡。

    原子的运动状态可以分为不同的能级,当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会释放出相应能量的光子(所谓自发辐射)。

    1951年,美国物理学家查尔斯·哈德·汤斯曾设想如果用分子,而不用电子线路,就可以得到波长足够小的无线电波。

    分子具有各种不同的振动形式,有些分子的振动正好和微波波段范围的辐射相同。

    但问题是如何将这些振动转变为辐射。

    就氨分子来说,在适当的条件下,它每秒振动24,000,000,000次(24GHz),因此有可能发射波长为1.25厘米的微波。

    便设想通过热或电的方法,把能量泵入氨分子中,使它们处于“激发“状态。

    然后,再设想使这些受激的分子处于具有和氨分子的固有频率相同的微波束中---这个微波束的能量可以是很微弱的。

    一个单独的氨分子就会受到这一微波束的作用,以同样波长的束波形式放出它的能量,这一能量又继而作用于另一个氨分子,使它也放出能量。

    这个很微弱的入射微波束相当于起立脚点对一场雪崩的促发作用,最后就会产生一个很强的微波束。

    而最初用来激发分子的能量就全部转变为一种特殊的辐射。

    1953年12月,汤斯和他的学生阿瑟·肖洛终于制成了按上述原理工作的的一个装置,产生了所需要的微波束。

    这个过程被称为“受激辐射的微波放大”。按其英文的首字母缩写为M.A.S.E.R,并由之造出了单词“maser”(脉泽)(这样的单词称为首字母缩写词,在技术语中越来越普遍使用)。

    1958年,美国科学家肖洛(Schawlow)和汤斯(Townes)发现了一种神奇的现象:当他们将氖光灯泡所发射的光照在一种稀土晶体上时,晶体的分子会发出鲜艳的、始终会聚在一起的强光。

    根据这一现象,他们提出了“激光原理“,即物质在受到与其分子固有振荡频率相同的能量激发时,都会产生这种不发散的强光--激光。

    他们为此发表了重要论文,并获得196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0年5月15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休斯实验室的科学家梅曼宣布获得了波长为0.6943微米的激光,这是人类有史以来获得的第一束激光,梅曼因而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激光引入实用领域的科学家。

    1960年7月7日,西奥多·梅曼宣布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诞生。

    梅曼的方案是,利用一个高强闪光灯管,来激发红宝石。由于红宝石其实在物理上只是一种掺有铬原子的刚玉,所以当红宝石受到刺激时,就会发出一种红光。

    在一块表面镀上反光镜的红宝石的表面钻一个孔,使红光可以从这个孔溢出,从而产生一条相当集中的纤细红色光柱,当它射向某一点时,可使其达到比太阳表面还高的温度。

    而前苏联科学家尼古拉·巴索夫也于1960年发明了半导体激光器。

    半导体激光器的结构通常由p层、n层和形成双异质结的有源层构成。

    其特点是:尺寸小、耦合效率高、响应速度快、波长和尺寸与光纤尺寸适配、可直接调制、相干性好。

    光子的能量是用E=hv来计算的,其中h为普朗克常量,v为频率。由此可知,频率越高,能量越高。激光频率范围3.846×10^(14)Hz到7.895×10^(14)Hz。

    ......

    周文文使用的是红宝石,那自然是用西奥多·梅曼的方案,而周文文也只要代替下,换下发射物和时间即可。

    于是在2多分钟后

    第75章预告光束剑

打开支付宝首页搜索“510274334” 立即领双份红包